2025-08-19 12:24 点击次数:82
秦灭巴蜀后,在巴蜀地区推行郡县制,共设巴、汉中、蜀三郡共31(或说41)县,这些秦县文献记载较少,基本上根据考古学材料予以确认。德阳地区属蜀郡,境内设雒县(今广汉)、汁邡县(今什邡),今罗江属涪县(治今绵阳)地,今中江属郪县(治今三台郪江镇)、涪县、雒县地。
西汉高帝六年(前201)置广汉郡,德阳地区除原有的秦县外,又增设绵竹县(治今旌阳区黄许镇,辖地包括今旌阳区、绵竹)。广汉郡西汉辖13县,东汉领11县,初治雒县,西汉后期移治梓潼,东汉元初年间复移治雒。东汉末年,刘备夺取巴蜀,将广汉郡的北部区域分置梓潼郡。关于两汉时期什邡县名的记载有“汁方”(汁音十)“什方”“汁防”, 而现在可收集到的印章皆作“汁邡”,汉代县名当为“汁邡”。新莽时期(9—23),改益州为庸部,改广汉郡为就都,改雒县为吾雒,改什邡为美信。公孙述据蜀时期(25—36),改广汉郡为子同郡。
秦汉时期,中原地区移民的迁入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,德阳地区经济取得了重要发展。秦蜀守李冰疏浚绵、洛,东汉时期广汉太守沈子琚修绵竹江堰,绵水、雒水流域成为四川地区重要灌溉区域,《华阳国志》称“绵、洛为浸沃”。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,疏通河道,兴建沟渠,德阳地区农业进一步繁荣,其农作物主要有稻、黍、粟、麦、茶、芋等。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发达的家畜饲养业。德阳手工业发达,以广汉工官为代表,生产的漆器、金银器上供皇室。广汉郡的布匹、铁器、铜器等也闻名于全国。
展开剩余28%发达的经济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,汉代德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,重孝道,诞生了许多忠、孝、义、文之士,包括孝子姜诗、文学家李尤、教育家杨宣,以及“杨门学派”代表人物董扶、任安等,也保留了“襄人踏歌”、秘戏和升仙等民间风俗、信仰。德阳也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播区,天师道二十四治中的七治设在今德阳地区,佛教遗存也有发现。此外,考古发现了大量墓葬,在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,通过墓葬遗存可以复原秦汉时期德阳的社会、历史、生活、文化和宗教信仰。
秦汉时期是德阳地区政区初步形成的时期,也是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,从先秦古蜀文化转为汉文化,自彼时起,成为中华帝国紧密相连的组成要素。
发布于:北京市